第474章 看子敬父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
一秒记住【去看文学 www.qkwx.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474章 看子敬父
时楼乡一共五千多户人家,参与到猫爬架制作的,大概占一半左右。
在这么多人加班加点赶工之下,一万五千套猫爬架,连一个月都没用上,就全部制作完成。
乡里的工作人员,配合着盛希文盛希武,挨个儿村验收产品,合格的直接记账、装箱、发货。
不合格的,一律打回去重新做。
对于这难得的挣钱机会,大家都非常珍惜,这年月的人实在,极少有糊弄的,所以不合格产品极少。
待一万五千套猫爬架全都验收合格,盛连杰想办法联系了县里的车,把货送到火车站装车发货。
盛希平那边,把剩下的尾款打到乡政府账户上,再由乡里按照账目,挨家挨户发钱。
家里人口多、干活多的,这一个月能挣三百多块钱,干活少的,也能挣二百多。
原本,乡里整这个猫爬架,好多人都不信。
祖祖辈辈活这么多年了,谁听说过还要给猫做窝的?
不光是窝,竟然还有架子、棉垫子,甚至还有专门让猫抓着玩的东西?这哪是养猫啊?这特么比养孩子还金贵呢。
也不知道是哪个脑子有问题的异想天开,整出这些东西来,这不扯淡么?
这么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觉得这是瞎胡闹。
乡里肯定是被人骗了,弄不好他们忙活一通,到最后啥都没有,白忙。
所以,有很多人并没有参与进来。
然后,当他们得知,这批货没坑,所有干活的都领到了钱的时候,这些人都后悔死了。
早知道,村里派任务的时候,他们也接点儿埃
一个月,别说挣三百,哪怕挣一百不也挺好么?这年月,一百块钱上哪找去?
相比于这些人的懊悔,那些领到钱的,一个个眉开眼笑,乐得不行。
“书记,这活还有么?要是还有的话,千万想着我们埃
正好入冬了活少,多挣点儿钱,俺大儿娶媳妇用。”有人乐滋滋的将钱揣进怀里,一边问发钱的村干部。
“不知道接下来还有没有了,一切听乡里安排。
俺听说,咱乡盛书记跟南方大老板是亲戚,正想办法帮咱找出路挣钱呢,恁就等着吧,有消息就挨家挨户通知了。”
村书记摆摆手,示意领完钱的赶紧走,别耽误后面的人领钱。
时楼乡带领农户发展副业,给人家编筐做架子,一个月挣了不少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附近的乡镇。
不少乡镇的领导,都跑来找盛连杰,说盛连杰不地道,有挣钱的生意也不带着他们。
“小生意小生意,实在不值得一提,俺们乡这些还不够分呢,就没惊动各位。”
盛连杰满脸笑意的朝着其他乡镇领导拱手,嘴上说的挺客气,可是这语气里的自得,却是怎么也隐藏不祝
一万五千套猫爬架,五十块钱一套,这可是七十五万的产值呢。
扣除各种费用,净利润也得有四五十万,一个来月的工夫,挣这老些钱,放以前哪里敢想啊?
而且,这只是第一批,盛希平那头说了,等这批货发到国外,如果销售反响好的话,后续还会有更多订单。
一年不说多了,每户多挣个千八百块钱的,日子不是也能富裕挺多么?多好的事儿啊?
“小生意?俺们都听人说了,恁乡这回,至少挣了几十万呢,恁管这叫小生意?
哎呦老盛,恁这富裕了,口气也变大了埃”旁人听了,简直是羡慕嫉妒恨,于是酸溜溜的说道。
“没有,可不敢这么说啊,那钱也没到了俺的口袋,俺这富裕个啥?”盛连杰闻言,连忙摆手。
虽然这钱,有一小部分入了乡里的账,但是盛连杰敢说,他一分钱都没拿。
他家俩儿子都跟着盛希平干,据说工资不低,这就足够了。
人忙活一辈子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孩子么?
“老盛,刚才那是开玩笑的,咱说点儿正经事儿,往后有啥挣钱的买卖,恁想着点儿俺们。
恁说咱都一个地方哩,恁乡吃肉,让俺们跟着喝点儿汤也行埃”众人不甘心,继续说道。
“中,中,这事儿俺记下了,往后要是还有挣钱的活,俺乡忙不开,肯定找恁帮忙。”
都是一个县下属,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盛连杰也不好得罪这些人,于是点头答应。
他们乡这老些人呢,一般的订单,自己乡里都不够分,还能给别人?
众人在盛连杰这也打听不到多少有用的消息,没办法只能各自回去。
跟时楼乡挣几十万相比,腾跃贸易公司所得利润要多好几倍。
货物发出后,国外客商就把尾款打了过来。
当然,国外客户的反馈还没到,盛希平也不敢大意,他没有冒险的先行生产,而是让人留意客户反溃
临近年末,公司里事情太多,盛希平和吴毓丞每天忙的昏天暗地,原定回东北的计划,只能延后。
盛家的房子早就收拾好了,落雪后,周青岚带着李大娘和俩儿子,搬回了新家。
新房子有暖气,周青岚花钱买了不少煤,天一冷,就开始烧锅炉取暖,加上平日里烧火做饭,家里倒是不冷。
只是四个人住着六间大房子,就显得格外空旷。
入冬后,林场冬运生产开始,盛连成还有一年才能退休,所以他照例还是上山去看大库。
张淑珍则是在家,哄着俩孙女,花花时不时的,会送一些猎物回来,隔三差五还会在家里住一晚。
三只小老虎都长的挺大了,还是跟小时候那么调皮,动不动就出去欺负家里那几只狗。
每次仨虎崽出去嘚瑟,花花都气的暴揍孩子们一顿。
次数多了,三只虎崽也明白,那几只狗它们招惹不得,渐渐就不去欺负狗子们了。
十二月三号晚间,老家打过来电话,说盛希平的奶奶,盛韩氏过世了。
自打盛家老爷子过世后,盛韩氏的身体就不太好。
盛希平秋天陪着弟弟回去的时候,特地带奶奶去县里医院检查过身体,又嘱咐盛连义他们,按时让老太太吃药,保养身体。
那段时间,老太太的身体明显好了不少。
三号傍晚,盛韩氏说身上不太熨帖,家里人想找大夫过来,老太太嫌麻烦,就说先吃饭吧。
等着吃完了饭,要是还不舒服,再去找大夫。
结果这饭还没等做好呢,老太太就喘不过来气,脸和嘴唇都憋的发紫。
盛连义两口子一看这样,赶忙让人去请大夫,这边盛连义的媳妇就给婆婆摩挲前胸后背,想让她舒服一点儿。
可没想到,不等大夫请来,老太太一口气没上来,就这么过去了。
这下,众人都慌了神儿,忙七手八脚的给老太太擦了身体,换上早就准备好的装老衣裳。
家里忙打发了人,去乡里通知盛连杰,让盛连杰赶紧给其他人打电话。
与此同时,家里也赶紧请了人过来,张罗老太太的后世。
电话打到前川林场的时候,盛连成刚刚坐通勤车走了,张淑珍赶紧往松江河打电话,好不容易找到了周青岚。
“妈,你先别着急,事情已经出了,咱离着这么远,你就算再着急也没用。
这样,你先跟场里说说,赶紧通知山上的人,截住我爸,让他跟着通勤车再下来。
然后跟左邻右舍交代一下,让人家帮忙给照看照看家里头。
我这边立刻安排人,开车上去接伱们。
晚上九点半,有趟跑沈阳的火车,你和我爸坐火车走,赶上赶不上的,好歹回去看看。”
盛家老太太是傍晚走的,算小三天,这边离着老家挺远,中途又要倒好几次车,肯定赶不上出殡。
可不管怎么样,亲妈没有了,盛连成也得回去看看埃
就这样,周青岚挂断了婆婆的电话,然后立刻给郑华那边打过去,让他们安排人,抓紧时间开车回林场接人。
郑华一听,不敢怠慢,立刻开着车就往前川林场赶。
而周青岚,挂断电话后,又给盛希平和盛希康打了过去。
“媳妇,我刚才接到三叔电话了,我这边太忙了,脱不开身。
你让希文和希武,陪着咱爸咱妈回老家吧,我再给老三打个电话,看看他有没有时间。”
盛希文盛希武哥俩忙完了那批猫爬架之后,就回东北了,正好让他俩陪着盛连成夫妻,路上也有个照应。
就这样,周青岚安排人,把公婆和俩孩子都接了下来。
由盛希文和盛希武两个陪着盛连成夫妇,连夜坐火车往回走。
可即便如此,等盛连成夫妻赶回老家时,也是六号上午了。
老太太五号就出了殡,丧事办完,只来得及三天圆坟。
盛连成跪在父母坟前放声痛哭,悔恨自己秋天时没能回来住一阵子,见母亲最后一面。
三天圆坟之后是头七,老家这边每个七都烧,所以盛连成夫妻至少要等着五七烧完,才能回家。
可没想到,就在盛韩氏刚烧完头七的第二天,张淑珍娘家那边传信过来,说是张淑珍的母亲也不行了。
这刚走了婆婆,娘家妈也没有了,张淑珍哭的死去活来,盛连成只好强忍着悲痛,安抚妻子。 接连两位老人过世,盛连成夫妻伤心难过了挺长时间才缓过来。
十二月下旬,国外客户的销售反馈陆续到了。
猫爬架在各地销售火爆,几乎是刚一摆出来,都不用做活动宣传,就被抢购一空。抢不到的,都纷纷预定。
各地客户要求追加订单,这一次,订购数量远远超过上一次。
而且,还有其他地区的客户,也闻风而来,找到了盛希平的公司,要订购产品。
盛希平这边接到客户反馈,立即跟客户沟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之后,盛希平立即联系还在老家的盛希文盛希武,让他们抓紧时间组织人手,开工。
盛连杰一听,又有订单来了,而且这回订单数额更大,也顾不得伤心了,忙打起精神来,召集人手开会,分派任务。
这一次,不少人家都主动要求加入,为了稳妥起见,新加入的都需要进行考核。
考核手艺过关的,才给分派任务,考核不过关的,一律不用。
盛希文盛希武,也忙碌了起来,跑材料,联系运输,就连盛希正和盛希宏,以及刚刚复员回家的盛希勇,也被拽着帮忙。
老家这边不通火车,交通不太方便,往外运货很麻烦。
盛希平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托关系购买了六台大卡车,组成运输队。
由盛希勇任运输队队长,领着盛希正、盛希宏,还有张守山家的俩儿子,专门跑运输。
“老二,恁家希平,是这个。”
大卡车到乡里那天,盛连义还有家里几位长辈,当着盛连成的面儿,把盛希平好一番夸赞。
“这孩子心眼儿好,不忘本,自己富裕了,还记得帮老家的人。咱大家伙儿挣了钱,谁不念着他的好啊?”
面对众人的夸赞,盛连成自然是美的不行。
自家这儿子啊,真的是挺有能耐,竟然想到带领全乡致富的好办法。
当初盛连成面对弟弟各种打听不肯接茬儿,主要就是担心老家这些人贴上盛希平,事情干不好,还给盛希平添麻烦。
没想到,在盛希平的谋划下,老家的这些人倒是成了助力。
挺好的,大家伙儿都有个事情干,凭着双手勤劳致富,比旁人接济那点儿钱,强太多了。
因这事,盛连成夫妻因亲人离世的伤心情绪,也淡了许多。
盛连成还跑去村里木匠房,看着那些人干活,兴致上来,他还非要动手帮忙。
村里这些人都认识盛连成,以前见了他顶多是客气的打个招呼,可如今大家伙儿再见到盛连成,那叫一个热情。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来着?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之前盛连成在林场,人人敬重,盛连成还不觉得什么,毕竟儿子从小就有能耐,他都习惯了。
如今在老家,盛连成受到乡亲们如此礼遇,盛连成才有了一种真正意义上衣锦还乡的喜悦。
不光是同村的人对盛连成格外敬重,就连其他乡镇的领导,不知道怎么打听到了消息,也带着东西来看盛连成。
尤其是张家所属的终兴镇,镇书记和村书记,特地找张守山陪着,过来见盛连成夫妻。
就为了拉近关系,让盛连成夫妻在儿子跟前说点儿好话,匀点儿订单,给他们镇上。
盛连成自然不好一口答应,只说回头给儿子递个话。
至于成不成的,他可不敢保证,这公司的事儿,盛连成不懂,他也不能随便插手。
“大叔,谢谢啊,只要有恁这话就行,回头不管俺那兄哩咋说,俺都承叔哩情。”镇书记握着盛连成的手,感激的说道。
“哎呀,活了大半辈子,这回是真的感觉到,咱跟着孩子沾光儿喽。”
等来客都走了,盛连成坐在炕上,跟张淑珍说道。
“是啊,你看村里这些人,都忙着干活,忙着挣钱,不管大人孩子,脸上都乐呵呵的,多好?
我听大哥说了,上回的订单,他领着希正希宏,还有媳妇们,挣了三百多块钱呢。别的人家,最少也挣两百多。
这一次听说订单挺多的,好像能干到来年五六月,要是这么算的话,最少能挣一千来块钱,这不挺好的么?”
张淑珍听见丈夫的话,也跟着乐。“看着家里人过好了,咱心里也舒坦。”
以前不经常回来,一个是自家过的不好,花不起那么些钱。
再一个,也是因为老家这边日子过的不好,他们回来,连吃带住的,对于家里这些亲人来说,都是负担。
如今家里人除去种地,有了别的营生,不管挣多挣少,总归是一份收入,他们回来看着,心里也好受。
盛连成夫妻,一直在老家住到了张王氏烧完五七,正好这时候也一月十来号了。
盛希平就打电话过来,跟父母商议,让父母先去首都住几天。之前着急赶路,盛连成他们是坐火车到沈阳,再从沈阳坐新开的一趟车,直接到兖州,途中不经过首都。
这回去,怎么也得到首都,看看儿子儿媳妇。
尤其是,吴玉华都怀孕三个多月了,张淑珍这个婆婆,多少的过去照顾几天,算那么个心意。
正好,盛希泰过几天放假,盛希平这边尽快处理完公司的事,到时候也去首都汇合。
盛连成夫妻一寻思,这样也行,左右都出来这么久了,也不差这几天了,那就去首都看望一下儿媳妇吧。
就这样,一月十六号上午,夫妻俩坐上盛希勇往兖州送货的卡车,到兖州后,买票上车,直奔首都。
盛希康那边事先接到消息,提前去接站,把父母接到家里。
张淑珍见到三儿媳,高兴极了,扯着儿媳妇的手,各种关心。
“玉华,你看,你怀孕了,我离着远也照顾不到。
这点儿钱,你留着买点儿好吃的,补补身体。你和孩子都好好儿的,我和你爸才安心。”张淑珍说着,就掏出来五百块钱,塞给吴玉华。
“妈,不用,我和希康都有工作,你之前给我们的安家费,都没动呢。”
吴玉华和盛希康的工资都不低,单位的福利又好,他们在首都有自己的房子,不用租房,没啥负担。
俩人早晨起来随便做点儿吃,中午各自在单位食堂吃饭,晚上回家了,乐意动弹就做点儿,不乐意动弹就去吴家蹭饭,所以日常花销并不大。
之前订婚的彩礼、改口红包、安家费,以及吴家偷偷给的压箱底儿,吴玉华全都存了起来。
所以小夫妻俩手里钱不少,她哪里还好意思再管婆婆要钱啊?
“那不一样,那些是给你们过日子的,这个是我当奶奶给小孙子小孙女的。
你听话,把钱收着,平常该吃什么就买,别亏了嘴。
女人怀孕最辛苦了,千万不能大意,往后这一家就生一个,必须得好好养着。”张淑珍可不管那些,硬把钱塞到了吴玉华手里。
“可别跟我撕吧啊,你现在身子沉,咱一切以孩子为重。跟妈不用客气,给你的你就随便花。”
婆婆如此盛情,吴玉华实在是没法再拒绝,只能乖乖收了钱。
为了迎接公婆过来,吴玉华特地预备了不少好吃的,还包了饺子。
正好盛希泰晚上没课,也赶了过来,一家人热热闹闹吃了顿晚饭。
盛连成夫妻在三儿子这边住下,第二天还去吴家看望了吴老。
之后两口子就在首都各处转悠,采买了不少东西,其中大部分都是给吴玉华准备的。
女人怀了孩子,最忌讳着凉,首都冬天也挺冷的,张淑珍就怕儿媳妇凉着再伤了身体。
所以她特地去商店买了布和棉花,给吴玉华做了条腹部宽松的棉裤,留着让吴玉华穿。
吴玉华跟盛希康结了婚之后,俩人就回到首都生活,基本上就等于是跟婆婆没生活在一起过。
之前她只听大嫂周青岚说,婆婆怎么怎么好,实际上,心里也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这婆媳关系,能够互相尊重客客气气就算不错了,哪有几个婆婆真把儿媳妇当亲闺女一样疼的啊?
可到了这会儿,吴玉华算是真的体会到了,大嫂说的她们有个好婆婆,究竟是怎么好了。
当她穿上婆婆特地赶制出来,又松又软的棉裤时,不止身上暖和,心里更是热乎乎的。
“妈,谢谢你啊,这棉裤我穿着可暖和了,还合身。
妈,你这针线活做的可真好,比我妈强多了。”吴玉华喜滋滋的说道。
“那能一样么?你妈有工作,人家还得上班呢。
我就是一家庭妇女,家里孩子又多,针线活要是不好,希康他们不就得挨冻了?”儿媳妇的夸赞,让张淑珍乐得合不拢嘴。
“那个,你生孩子用的包被、夹被、尿垫子,孩子穿的小衣裳、肚兜,等我回家去给你做埃
这些东西,外头买的咋地也不如自己做的用着好。”
张淑珍被儿媳妇夸的心花怒放,当即爽快的表示,小娃出生要用的东西,她都包了。
“哎,谢谢妈,这些东西,我是真的不懂,那我可就不准备了啊,到时候用现成儿的。”
吴玉华也没跟婆婆客气,直接应道。
张淑珍跟吴玉华这对婆媳相处十分融洽,这也让盛希康松了口气。
(本章完)
第474章 看子敬父
时楼乡一共五千多户人家,参与到猫爬架制作的,大概占一半左右。
在这么多人加班加点赶工之下,一万五千套猫爬架,连一个月都没用上,就全部制作完成。
乡里的工作人员,配合着盛希文盛希武,挨个儿村验收产品,合格的直接记账、装箱、发货。
不合格的,一律打回去重新做。
对于这难得的挣钱机会,大家都非常珍惜,这年月的人实在,极少有糊弄的,所以不合格产品极少。
待一万五千套猫爬架全都验收合格,盛连杰想办法联系了县里的车,把货送到火车站装车发货。
盛希平那边,把剩下的尾款打到乡政府账户上,再由乡里按照账目,挨家挨户发钱。
家里人口多、干活多的,这一个月能挣三百多块钱,干活少的,也能挣二百多。
原本,乡里整这个猫爬架,好多人都不信。
祖祖辈辈活这么多年了,谁听说过还要给猫做窝的?
不光是窝,竟然还有架子、棉垫子,甚至还有专门让猫抓着玩的东西?这哪是养猫啊?这特么比养孩子还金贵呢。
也不知道是哪个脑子有问题的异想天开,整出这些东西来,这不扯淡么?
这么想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觉得这是瞎胡闹。
乡里肯定是被人骗了,弄不好他们忙活一通,到最后啥都没有,白忙。
所以,有很多人并没有参与进来。
然后,当他们得知,这批货没坑,所有干活的都领到了钱的时候,这些人都后悔死了。
早知道,村里派任务的时候,他们也接点儿埃
一个月,别说挣三百,哪怕挣一百不也挺好么?这年月,一百块钱上哪找去?
相比于这些人的懊悔,那些领到钱的,一个个眉开眼笑,乐得不行。
“书记,这活还有么?要是还有的话,千万想着我们埃
正好入冬了活少,多挣点儿钱,俺大儿娶媳妇用。”有人乐滋滋的将钱揣进怀里,一边问发钱的村干部。
“不知道接下来还有没有了,一切听乡里安排。
俺听说,咱乡盛书记跟南方大老板是亲戚,正想办法帮咱找出路挣钱呢,恁就等着吧,有消息就挨家挨户通知了。”
村书记摆摆手,示意领完钱的赶紧走,别耽误后面的人领钱。
时楼乡带领农户发展副业,给人家编筐做架子,一个月挣了不少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附近的乡镇。
不少乡镇的领导,都跑来找盛连杰,说盛连杰不地道,有挣钱的生意也不带着他们。
“小生意小生意,实在不值得一提,俺们乡这些还不够分呢,就没惊动各位。”
盛连杰满脸笑意的朝着其他乡镇领导拱手,嘴上说的挺客气,可是这语气里的自得,却是怎么也隐藏不祝
一万五千套猫爬架,五十块钱一套,这可是七十五万的产值呢。
扣除各种费用,净利润也得有四五十万,一个来月的工夫,挣这老些钱,放以前哪里敢想啊?
而且,这只是第一批,盛希平那头说了,等这批货发到国外,如果销售反响好的话,后续还会有更多订单。
一年不说多了,每户多挣个千八百块钱的,日子不是也能富裕挺多么?多好的事儿啊?
“小生意?俺们都听人说了,恁乡这回,至少挣了几十万呢,恁管这叫小生意?
哎呦老盛,恁这富裕了,口气也变大了埃”旁人听了,简直是羡慕嫉妒恨,于是酸溜溜的说道。
“没有,可不敢这么说啊,那钱也没到了俺的口袋,俺这富裕个啥?”盛连杰闻言,连忙摆手。
虽然这钱,有一小部分入了乡里的账,但是盛连杰敢说,他一分钱都没拿。
他家俩儿子都跟着盛希平干,据说工资不低,这就足够了。
人忙活一辈子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孩子么?
“老盛,刚才那是开玩笑的,咱说点儿正经事儿,往后有啥挣钱的买卖,恁想着点儿俺们。
恁说咱都一个地方哩,恁乡吃肉,让俺们跟着喝点儿汤也行埃”众人不甘心,继续说道。
“中,中,这事儿俺记下了,往后要是还有挣钱的活,俺乡忙不开,肯定找恁帮忙。”
都是一个县下属,平日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盛连杰也不好得罪这些人,于是点头答应。
他们乡这老些人呢,一般的订单,自己乡里都不够分,还能给别人?
众人在盛连杰这也打听不到多少有用的消息,没办法只能各自回去。
跟时楼乡挣几十万相比,腾跃贸易公司所得利润要多好几倍。
货物发出后,国外客商就把尾款打了过来。
当然,国外客户的反馈还没到,盛希平也不敢大意,他没有冒险的先行生产,而是让人留意客户反溃
临近年末,公司里事情太多,盛希平和吴毓丞每天忙的昏天暗地,原定回东北的计划,只能延后。
盛家的房子早就收拾好了,落雪后,周青岚带着李大娘和俩儿子,搬回了新家。
新房子有暖气,周青岚花钱买了不少煤,天一冷,就开始烧锅炉取暖,加上平日里烧火做饭,家里倒是不冷。
只是四个人住着六间大房子,就显得格外空旷。
入冬后,林场冬运生产开始,盛连成还有一年才能退休,所以他照例还是上山去看大库。
张淑珍则是在家,哄着俩孙女,花花时不时的,会送一些猎物回来,隔三差五还会在家里住一晚。
三只小老虎都长的挺大了,还是跟小时候那么调皮,动不动就出去欺负家里那几只狗。
每次仨虎崽出去嘚瑟,花花都气的暴揍孩子们一顿。
次数多了,三只虎崽也明白,那几只狗它们招惹不得,渐渐就不去欺负狗子们了。
十二月三号晚间,老家打过来电话,说盛希平的奶奶,盛韩氏过世了。
自打盛家老爷子过世后,盛韩氏的身体就不太好。
盛希平秋天陪着弟弟回去的时候,特地带奶奶去县里医院检查过身体,又嘱咐盛连义他们,按时让老太太吃药,保养身体。
那段时间,老太太的身体明显好了不少。
三号傍晚,盛韩氏说身上不太熨帖,家里人想找大夫过来,老太太嫌麻烦,就说先吃饭吧。
等着吃完了饭,要是还不舒服,再去找大夫。
结果这饭还没等做好呢,老太太就喘不过来气,脸和嘴唇都憋的发紫。
盛连义两口子一看这样,赶忙让人去请大夫,这边盛连义的媳妇就给婆婆摩挲前胸后背,想让她舒服一点儿。
可没想到,不等大夫请来,老太太一口气没上来,就这么过去了。
这下,众人都慌了神儿,忙七手八脚的给老太太擦了身体,换上早就准备好的装老衣裳。
家里忙打发了人,去乡里通知盛连杰,让盛连杰赶紧给其他人打电话。
与此同时,家里也赶紧请了人过来,张罗老太太的后世。
电话打到前川林场的时候,盛连成刚刚坐通勤车走了,张淑珍赶紧往松江河打电话,好不容易找到了周青岚。
“妈,你先别着急,事情已经出了,咱离着这么远,你就算再着急也没用。
这样,你先跟场里说说,赶紧通知山上的人,截住我爸,让他跟着通勤车再下来。
然后跟左邻右舍交代一下,让人家帮忙给照看照看家里头。
我这边立刻安排人,开车上去接伱们。
晚上九点半,有趟跑沈阳的火车,你和我爸坐火车走,赶上赶不上的,好歹回去看看。”
盛家老太太是傍晚走的,算小三天,这边离着老家挺远,中途又要倒好几次车,肯定赶不上出殡。
可不管怎么样,亲妈没有了,盛连成也得回去看看埃
就这样,周青岚挂断了婆婆的电话,然后立刻给郑华那边打过去,让他们安排人,抓紧时间开车回林场接人。
郑华一听,不敢怠慢,立刻开着车就往前川林场赶。
而周青岚,挂断电话后,又给盛希平和盛希康打了过去。
“媳妇,我刚才接到三叔电话了,我这边太忙了,脱不开身。
你让希文和希武,陪着咱爸咱妈回老家吧,我再给老三打个电话,看看他有没有时间。”
盛希文盛希武哥俩忙完了那批猫爬架之后,就回东北了,正好让他俩陪着盛连成夫妻,路上也有个照应。
就这样,周青岚安排人,把公婆和俩孩子都接了下来。
由盛希文和盛希武两个陪着盛连成夫妇,连夜坐火车往回走。
可即便如此,等盛连成夫妻赶回老家时,也是六号上午了。
老太太五号就出了殡,丧事办完,只来得及三天圆坟。
盛连成跪在父母坟前放声痛哭,悔恨自己秋天时没能回来住一阵子,见母亲最后一面。
三天圆坟之后是头七,老家这边每个七都烧,所以盛连成夫妻至少要等着五七烧完,才能回家。
可没想到,就在盛韩氏刚烧完头七的第二天,张淑珍娘家那边传信过来,说是张淑珍的母亲也不行了。
这刚走了婆婆,娘家妈也没有了,张淑珍哭的死去活来,盛连成只好强忍着悲痛,安抚妻子。 接连两位老人过世,盛连成夫妻伤心难过了挺长时间才缓过来。
十二月下旬,国外客户的销售反馈陆续到了。
猫爬架在各地销售火爆,几乎是刚一摆出来,都不用做活动宣传,就被抢购一空。抢不到的,都纷纷预定。
各地客户要求追加订单,这一次,订购数量远远超过上一次。
而且,还有其他地区的客户,也闻风而来,找到了盛希平的公司,要订购产品。
盛希平这边接到客户反馈,立即跟客户沟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之后,盛希平立即联系还在老家的盛希文盛希武,让他们抓紧时间组织人手,开工。
盛连杰一听,又有订单来了,而且这回订单数额更大,也顾不得伤心了,忙打起精神来,召集人手开会,分派任务。
这一次,不少人家都主动要求加入,为了稳妥起见,新加入的都需要进行考核。
考核手艺过关的,才给分派任务,考核不过关的,一律不用。
盛希文盛希武,也忙碌了起来,跑材料,联系运输,就连盛希正和盛希宏,以及刚刚复员回家的盛希勇,也被拽着帮忙。
老家这边不通火车,交通不太方便,往外运货很麻烦。
盛希平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于是托关系购买了六台大卡车,组成运输队。
由盛希勇任运输队队长,领着盛希正、盛希宏,还有张守山家的俩儿子,专门跑运输。
“老二,恁家希平,是这个。”
大卡车到乡里那天,盛连义还有家里几位长辈,当着盛连成的面儿,把盛希平好一番夸赞。
“这孩子心眼儿好,不忘本,自己富裕了,还记得帮老家的人。咱大家伙儿挣了钱,谁不念着他的好啊?”
面对众人的夸赞,盛连成自然是美的不行。
自家这儿子啊,真的是挺有能耐,竟然想到带领全乡致富的好办法。
当初盛连成面对弟弟各种打听不肯接茬儿,主要就是担心老家这些人贴上盛希平,事情干不好,还给盛希平添麻烦。
没想到,在盛希平的谋划下,老家的这些人倒是成了助力。
挺好的,大家伙儿都有个事情干,凭着双手勤劳致富,比旁人接济那点儿钱,强太多了。
因这事,盛连成夫妻因亲人离世的伤心情绪,也淡了许多。
盛连成还跑去村里木匠房,看着那些人干活,兴致上来,他还非要动手帮忙。
村里这些人都认识盛连成,以前见了他顶多是客气的打个招呼,可如今大家伙儿再见到盛连成,那叫一个热情。
有句老话怎么说的来着?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之前盛连成在林场,人人敬重,盛连成还不觉得什么,毕竟儿子从小就有能耐,他都习惯了。
如今在老家,盛连成受到乡亲们如此礼遇,盛连成才有了一种真正意义上衣锦还乡的喜悦。
不光是同村的人对盛连成格外敬重,就连其他乡镇的领导,不知道怎么打听到了消息,也带着东西来看盛连成。
尤其是张家所属的终兴镇,镇书记和村书记,特地找张守山陪着,过来见盛连成夫妻。
就为了拉近关系,让盛连成夫妻在儿子跟前说点儿好话,匀点儿订单,给他们镇上。
盛连成自然不好一口答应,只说回头给儿子递个话。
至于成不成的,他可不敢保证,这公司的事儿,盛连成不懂,他也不能随便插手。
“大叔,谢谢啊,只要有恁这话就行,回头不管俺那兄哩咋说,俺都承叔哩情。”镇书记握着盛连成的手,感激的说道。
“哎呀,活了大半辈子,这回是真的感觉到,咱跟着孩子沾光儿喽。”
等来客都走了,盛连成坐在炕上,跟张淑珍说道。
“是啊,你看村里这些人,都忙着干活,忙着挣钱,不管大人孩子,脸上都乐呵呵的,多好?
我听大哥说了,上回的订单,他领着希正希宏,还有媳妇们,挣了三百多块钱呢。别的人家,最少也挣两百多。
这一次听说订单挺多的,好像能干到来年五六月,要是这么算的话,最少能挣一千来块钱,这不挺好的么?”
张淑珍听见丈夫的话,也跟着乐。“看着家里人过好了,咱心里也舒坦。”
以前不经常回来,一个是自家过的不好,花不起那么些钱。
再一个,也是因为老家这边日子过的不好,他们回来,连吃带住的,对于家里这些亲人来说,都是负担。
如今家里人除去种地,有了别的营生,不管挣多挣少,总归是一份收入,他们回来看着,心里也好受。
盛连成夫妻,一直在老家住到了张王氏烧完五七,正好这时候也一月十来号了。
盛希平就打电话过来,跟父母商议,让父母先去首都住几天。之前着急赶路,盛连成他们是坐火车到沈阳,再从沈阳坐新开的一趟车,直接到兖州,途中不经过首都。
这回去,怎么也得到首都,看看儿子儿媳妇。
尤其是,吴玉华都怀孕三个多月了,张淑珍这个婆婆,多少的过去照顾几天,算那么个心意。
正好,盛希泰过几天放假,盛希平这边尽快处理完公司的事,到时候也去首都汇合。
盛连成夫妻一寻思,这样也行,左右都出来这么久了,也不差这几天了,那就去首都看望一下儿媳妇吧。
就这样,一月十六号上午,夫妻俩坐上盛希勇往兖州送货的卡车,到兖州后,买票上车,直奔首都。
盛希康那边事先接到消息,提前去接站,把父母接到家里。
张淑珍见到三儿媳,高兴极了,扯着儿媳妇的手,各种关心。
“玉华,你看,你怀孕了,我离着远也照顾不到。
这点儿钱,你留着买点儿好吃的,补补身体。你和孩子都好好儿的,我和你爸才安心。”张淑珍说着,就掏出来五百块钱,塞给吴玉华。
“妈,不用,我和希康都有工作,你之前给我们的安家费,都没动呢。”
吴玉华和盛希康的工资都不低,单位的福利又好,他们在首都有自己的房子,不用租房,没啥负担。
俩人早晨起来随便做点儿吃,中午各自在单位食堂吃饭,晚上回家了,乐意动弹就做点儿,不乐意动弹就去吴家蹭饭,所以日常花销并不大。
之前订婚的彩礼、改口红包、安家费,以及吴家偷偷给的压箱底儿,吴玉华全都存了起来。
所以小夫妻俩手里钱不少,她哪里还好意思再管婆婆要钱啊?
“那不一样,那些是给你们过日子的,这个是我当奶奶给小孙子小孙女的。
你听话,把钱收着,平常该吃什么就买,别亏了嘴。
女人怀孕最辛苦了,千万不能大意,往后这一家就生一个,必须得好好养着。”张淑珍可不管那些,硬把钱塞到了吴玉华手里。
“可别跟我撕吧啊,你现在身子沉,咱一切以孩子为重。跟妈不用客气,给你的你就随便花。”
婆婆如此盛情,吴玉华实在是没法再拒绝,只能乖乖收了钱。
为了迎接公婆过来,吴玉华特地预备了不少好吃的,还包了饺子。
正好盛希泰晚上没课,也赶了过来,一家人热热闹闹吃了顿晚饭。
盛连成夫妻在三儿子这边住下,第二天还去吴家看望了吴老。
之后两口子就在首都各处转悠,采买了不少东西,其中大部分都是给吴玉华准备的。
女人怀了孩子,最忌讳着凉,首都冬天也挺冷的,张淑珍就怕儿媳妇凉着再伤了身体。
所以她特地去商店买了布和棉花,给吴玉华做了条腹部宽松的棉裤,留着让吴玉华穿。
吴玉华跟盛希康结了婚之后,俩人就回到首都生活,基本上就等于是跟婆婆没生活在一起过。
之前她只听大嫂周青岚说,婆婆怎么怎么好,实际上,心里也是有些不以为然的。
这婆媳关系,能够互相尊重客客气气就算不错了,哪有几个婆婆真把儿媳妇当亲闺女一样疼的啊?
可到了这会儿,吴玉华算是真的体会到了,大嫂说的她们有个好婆婆,究竟是怎么好了。
当她穿上婆婆特地赶制出来,又松又软的棉裤时,不止身上暖和,心里更是热乎乎的。
“妈,谢谢你啊,这棉裤我穿着可暖和了,还合身。
妈,你这针线活做的可真好,比我妈强多了。”吴玉华喜滋滋的说道。
“那能一样么?你妈有工作,人家还得上班呢。
我就是一家庭妇女,家里孩子又多,针线活要是不好,希康他们不就得挨冻了?”儿媳妇的夸赞,让张淑珍乐得合不拢嘴。
“那个,你生孩子用的包被、夹被、尿垫子,孩子穿的小衣裳、肚兜,等我回家去给你做埃
这些东西,外头买的咋地也不如自己做的用着好。”
张淑珍被儿媳妇夸的心花怒放,当即爽快的表示,小娃出生要用的东西,她都包了。
“哎,谢谢妈,这些东西,我是真的不懂,那我可就不准备了啊,到时候用现成儿的。”
吴玉华也没跟婆婆客气,直接应道。
张淑珍跟吴玉华这对婆媳相处十分融洽,这也让盛希康松了口气。
(本章完)